近日,中央有關部門組織編寫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一書,對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更好貫徹“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有關重大部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生態環境領域要點
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推動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
學習輔導百問摘錄
問
為什么要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大國”。我國2015年就向聯合國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并且率先發布了《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向聯合國交存《巴黎協定》批準文書,還確定了到2030年的4項自主行動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消費能源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講話,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督ㄗh》提出,“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展現了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履行對國際社會作出承諾的鮮明態度。
我國國家自主貢獻的實施進展情況好于預期,承諾在2030年完成的3項自主行動目標均已提前完成。2019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和2005年分別下降約18.2%和48.1%,均已超過對外承諾的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我國非化石能源占消費能源比重達到15.3%,比2005年提升7.9個百分點,也已超過對外承諾的2020年提高到15%左右的目標;2018年,我國森林面積達到2.2億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175.6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509萬公頃和51.04億立方米,成為同一時期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并已提前完成2030年森林蓄積量增長目標。
預計2020年我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繼續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繼續上升,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繼續增加,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繼續下降。從“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到“十三五”時期,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年均增速大幅下降。排放總量增速的顯著放緩,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較快增長的局面。
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行動目標的進展雖然總體順利,但仍面臨較大挑戰,“十四五” 時期全國重點行業和地區碳排放減排壓力仍然巨大?!督ㄗh》提出“ 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O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這是我國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的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是為保護地球家園邁出的決定性步伐。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年前達到峰值,需要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各領域、各層級貫徹落實,指導地方制定實施既符合其經濟社會發展實 際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又確保完成國家達峰行動方案的措施,推動建設國家自主貢獻重點項目庫鼓勵重點行業和企業開展達峰行動,篩選一批綠色發展基礎好、積極性高的地區率先達峰。
問
如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建議》提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這是一項重要的政策舉措和制度創新。所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就是把被保護的、現有的和潛在的生態產品,通過財政購買、地區間生態價值交換、市場化運作、生態產品溢價等路徑和方式,將其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一種制度形式。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提高各地生態保護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重要保障,是打通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是強化以經濟手段保護生態環境 的實踐創新,也是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我們黨和國家已在浙江、江西、貴州、青海、福建、海南等省,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和先行先試,通過加強生態價值核算方法研究,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跨省上下游生態補償, 摸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式和路徑。但在試點實踐中,也有一些深層次問題亟須破解,比如,市場主體發育不良,市場運行機制尚未形成,實現方式和途徑還不完善。
在“十四五”和今后更長時期,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需要重點從以下4個方面加以推進。一是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通過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投資生態建設,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發展生態友好型綠色產業,努力增加生態系統服務“ 盈余”和“增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二是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交換機制。綜合考慮生態產品類型、生態保護與產品開發成本、市場需求等因素,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生態產品價格體系、生態產品交易體系。三是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建立生態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與保護的全過程價值實現機制,發揮生態產品的多重價值。堅持受益者付費原則,針對不同類型的生態產品,按照政府、市場、公眾與社會組織參與等多種模式,探索建立多元的價值實現方式。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通過深入總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方式。四是推進生態補償。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通過深人推進流域橫向生態補償,鼓勵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流域下游與上游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多樣化補償方式,促進生態保護地區和受益地區的良性互動。通過完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加大對地方的縱向轉移支付力度,增加轉移支付規模。完善生態補償績效評估機制,將生態保護成效作為確定補償生態資金的重要依據。